产品别名 |
吻兽,飞檐翘角,飞檐,翘角 |
面向地区 |
全国 |
亦称大吻,即殿宇顶上正脊两端的吻兽,一般是龙头形,张大口衔住脊端,故又称吞脊兽。屋顶正脊,两个坡顶相交而产生正脊,相交处必然不会十分严密,为了使屋顶两个面的瓦件相交妥贴,不致漏水,在脊的位置上就需要加砖瓦封口,结果是高出屋面,有碍观瞻。于是古人想到在这些高出的脊上做出各种装饰,如动物、植物,以及后来形成的鸱吻,美观又实用。这个鸱吻也是很有讲究的,明清时它荣升为龙之九子之一,性格“好望好吞”。好张望使他往屋顶上爬,好吞噬使他张口咬着屋脊,工匠一剑就把他牢牢钉在屋顶,一旦打雷着火,可喷水。
斗牛,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虬龙。《宸垣识略》记载:“西内海子中有斗牛,即虬螭之类,遇阴雨作云雾,常蜿蜒道旁及金螯玉栋坊之上。”说明斗牛亦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。
狮子:
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,是威武的象征。《传灯录》记载:“…狮子吼云:"天上天下,唯我尊"。狮子作吼,群兽慑伏。”头大尾长,铜头铁额,钩爪巨牙,弭耳昂鼻,目光如电,声吼如雷,怒则威在齿,喜则威在尾,每一吼则百兽避。其性忠威有力,是兽中,金精之刚,在佛教中为护法王,是勇猛威严的象征。
狮子作吼,群兽慑服,乃镇山,寓意勇猛威严,在寺院中又有护法意,寓示佛法威力无穷。唐虞世南《狮子赋》描绘其:"筋骨纤维,殊恣异制,阔臆修尾,劲豪柔毛。钗爪锯牙,藏锋蓄锐,弥耳宛足,伺间借势……遂感德以仁。"在这里,狮子是"猛"、"仁"兼具的瑞兽。
当人们看到感慨古老的建筑和精美壁画之余,往往被屋顶形态各异、样式众多的吻兽所吸引,这些出自明初宫廷匠师和地方工匠之手,经历了几风雨的瓦顶龙形饰件,以它的魅力让人惊叹不已。这些龙的同族子孙们,个个生气勃勃,姿态万千。愚顽中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灵气,似乎它们不是人工意造,原本就是大自然中某种动物脱模而出。这些吻兽如同守护神一样,忠实地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,沉默而威严。几的风吹雨打没有改变它们的神韵。只有厚厚的苔藓诉说着岁月漫漫,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以它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的文物价值留芳于世,供后人学习、研究、欣赏。
龙、凤在古建筑中多是成对出现,吉祥、安康是其基本意思,还有生活美满、子孙满堂之意。狻猊在古籍中是和狮子同类的猛兽,《尔雅·释兽》中说"狻猊,食虎豹"。将其用于装饰屋面,大概是象征镇灾降恶的意思。獬豸外形似龙,尾部似狮却生角,十分奇特,也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。据《异物志》载:"东北荒中有兽,名獬豸,一角、性忠,见人斗则触不直者。"选择獬豸装饰殿宇,含有主持公道的意思。行什因排列在第十个,故称"行什",是个猴子形的走兽。行什在一般古建筑上极少使用,只有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上可见到,所以它只出现在等级高的建筑上。狮子、天马、海马、押鱼、斗牛,都是猛兽或猛兽的化身。自然界中的狮子凶猛无比,无需雕琢。天马则不同,在马的两肋处凭空添加了两个翅膀,故称天马。马善奔跑有"奔跑如飞"的形容,古人还感不够,加上了翅膀。斗牛外形似牛,古人觉其忠厚老实,不够凶猛,故将其装扮成身披鳞甲、神态似龙的异兽。海马、押鱼,却被古人雕琢得面目全非。海马似马,押鱼似龙(古代传说中的"虬龙"即有角的小龙,尾部带鳍似鱼形),都增加了几分威严,象征着尊贵。
龙文化的延伸由“观念”——龙的传人、龙的崇拜,到龙的服装、装饰器皿和用具,到传统建筑上的"避邪物",可以说,文化涉及到哪里,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。因此,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。尤其是在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。 [12]